一位朋友寫信來問我
「前天晚上我發現他手機裡和另一個女生的聊天記錄,內容實在是親密到過份!我氣到要把他手機摔到地上!我們冷戰了好多天,他說他不會再這樣了,苦苦哀求我,還到我家樓下等到了凌晨四點......我很愛他,但如果我這次就原諒他,他難道不會再犯?」
老實說,我無法斷定原諒之後對方會不會再犯,不過關於「劈腿是不是一種慣性」,心理學家的確有一些研究。
國內學者抽樣556位台北地區的學生發現,下面幾種人「較能接受外遇的行為」:
(1) 男性(相較於女性)
(2) 有婚前性行為經驗
(3) 有同居經驗
(4) 戀愛次數較多
(5) 父母婚姻衝突較高
看到這邊可能有人會想戰男女。其實,雖然「較能接受外遇」者也比較容易劈腿,但並不表示「能接受外遇者一定會劈腿」。
整體來說,在蘇巧因全台調查的749位大學生當中,有45%的人有劈腿經驗,男生並沒有比較容易劈腿。真的要說的話,其中曾劈過的人(比沒劈過的人)在愛情風格上與有四大特徵!
(1) 較為悲觀保留,不敢在愛裡投入太多
(2) 手段游移,不排斥一次和一個以上的人交往
(3) 較重視肉體感官的感受
(4) 在感情中較少投入,承諾也較少
雖然我們可能還無法完全確定是否有劈腿性格,但如果他在這段關係當中以性為主、投入較少、抗拒長遠的承諾與親近,那麼他慣性劈腿的機率或許就高了一些。
此外,逃離親密也是一個不錯的指標。事實上,DeWall等人透過8個系列研究發現[2],逃避依戀的人比較容易被小三吸引,也比較容易劈腿。
為什麼有些人要當「蓄意小三」
多年前有人問Helen Fisher:「你覺得男生比較容易劈腿或對戀情不忠嗎?」Fisher回答:「那你覺得那些男生都跟誰外遇了?」
正所謂一個銅板敲不響,兩個銅板小叮噹。關係的建立需要兩個人以上,只有慣性劈腿者一個人絕不可能DIY。可是,如果一開始就知道這段愛有許多糾結,就知道自己是小三,為什麼還要份不顧身,跳入火坑?
大陸學者曾對襄樊職業技術學79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,他們想知道什麼樣情況下(例如家庭貧困、工作關係、被脅迫等等),我們會「甘願」當小三?
結果發現「相見恨晚」是第一名的原因,73.2%的男生與50.6%的女生會因此而當小三,或許曾經錯過,如今再難也要好好愛過;而「對方有錢」以非常大的差距屈居第二。
不算擁有,又不甘失去
「當你真正愛過,痛過,躲過,才會知道那種不安、不甘心與不確定,並不是簡單的『相見恨晚』就可以帶過的。小時候爸媽吵架,我一個人離家出走在警察局過夜、回到家之後也沒人問我吃了沒,東西都用哥哥姐姐剩下的。後來終於遇到一個願意疼我的大哥,他會記得我的生日、經期還有喜歡吃的東西。真的對我很好、很體貼,是他讓我知道,原來即使是我,還是有人願意疼,願意安慰。雖然我從來,也沒跟他過過一次情人節、聖誕節或跨年,因為那是他和『那個人』的日子。而我,永遠都只能躲起來,永遠都不會被提到,而他只是用時間,來消磨和拖延……充其量,我只是一個『不算擁有的人』吧?結果這麼多年來,一直都在不同段的關係裡,當小三……」她說,膝蓋上已經分不清是雨水還是眼淚。
那些「不算擁有」的人,或許只有真正委屈過的,才會懂。我突然想起瑪麗蓮夢露說的一段話:「我只是個在大世界中的小女孩,試圖找個人愛。」(I am just a small girl in a big world trying to find someone to love)。
她從小貧困、母親精神疾病纏身、被瞧不起被冷落,好不容易成名,卻又在一個又一個男人之間,傷透了心。到頭來,她的飄泊並沒有讓她真正得到愛,而是變成另一個,抗拒愛的人。就像她說的「有智慧的女孩會親吻,但不讓自己陷入戀愛;她們會傾聽,卻不去相信;並在被拋棄之前,先行動身離去。」“A wise girl kisses but doesn't love, listens but doesn't believe, and leaves before she is left.”
為什麼這條路這麼不容易,還要一腳踩進去?為什麼早就知道自己不是對方的唯一,還願意給這段關係一次嘗試?國內學者卜怡凌曾對三位18至35歲成年女性進行深度訪談,歸結出第三者的心路歷程:
(1) 「這樣做,對嗎?」:與對方相處的心理經驗。例如致命吸引,情感陷入,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太好,但是還是無法抗拒等等。
(2) 「他真的在乎過我嗎?」:面臨一些內在的掙扎與衝突。為什麼我要這樣做?如果沒有他我可以過得好嗎?我到底是他的誰?我該離開或放棄他嗎?各種情感或身邊的壓力累積,面臨自我概念的動搖、腳色的不安等等。只是這些不安與痛苦,也可能在對方的一句安撫或擁抱之後。就暫時「飲鴆止渴」了。
(3) 「或許我們只是各取所需」:產生一些「自我覺察」。認清自己在關係中的角色、重新找回自我、從這段關係中學習到一些,也成長了一些。
或許,第三者是活在「三不」當中的人:不算擁有、不甘失去、又不安於現在的角色與關係,而這當中「不確定感」(relational uncertainty)是一切的核心——不確定對方是否可以長久和自己走下去、不確定他是否仍然愛自己、不確定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被呵護,這些對他、對自己與對關係的不確定感,都在心中埋下了焦慮與恐懼失去的針,但是越是恐懼失去,就越難放手。或許這也是為什麼,明知道兩人總有一天有盡頭,卻仍然懷抱一絲絲希望。
在時間裡與自己和解
「可能我還不懂得好好愛自己吧。」她在最後默默地說,搓著手抬頭看著前方。好吧,她果然「頓悟」了這個,每一本愛情暢銷書都會談到的結論[8]。
「也可能你只是害怕失去。」我說,一樣是說跟沒說都一樣的答案。畢竟,誰不害怕失去呢?
「更有可能,我們需要的只是時間和空間。或許隔了一些時間,把距離拉開,很多事情都可以變得清楚一點。那些放不下與糾結,在經過時空的洗禮後,並沒有那麼難,和自己和解。」我想起青鳥說的話,不論兩人走了多遠,最終我們還是需要時間,自己去接受這份關係的不安與殘缺。
雨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停了。
空氣中一股清新的青草味,在我們四周蔓延開來。月亮輕輕地勾著一些過往的不解,緩緩地蒸發出淡銀色的光。
FACEBOOK紛絲留言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