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在康熙來了有一集討論同居的問題,那一集提供了我一小時的娛樂還有大笑兼拍大腿的時間。
看節目歸看節目,但是還是必須要思考,同居真的不好嗎?真的大部分都會離婚收場?這個結論會否太過以偏概全了呢?
同居效應
許多過去的研究都顯示,曾經在婚姻前同居的夫妻,大多不滿意自己的婚姻。 且很大比例地會走向離婚的結局。
除了對已婚夫妻的婚姻關係造成負面影響,也對正在同居中的情侶們造成同樣的影響。 同居中的情侶們對關係有較低的滿意度,更多的負面溝通(吵架、鄙視等),更多的肢體暴力。
同居對於婚姻及戀愛關係的負面影響,學者們稱之為同居效應。
不同程度的承諾
然而當在深入一步地去挖掘,就會發現其實同居效應的產生,與不同程度,程次的承諾有關係。
承諾理論裡,說明承諾其實分為兩種:
(1)奉獻式承諾:這種承諾是由內心出發的承諾,如:對你的伴侶的愛,想要對她(他)好,為她(他)著想,視你們之間的關係為第一位,未來的規劃裡有他(她),願意為對方犧牲等等。
(2)外界式束縛:這是由外界施予壓力,而導致很難結束關係的束縛式承諾。譬如:共同的銀行帳戶,房子的處理,分手(離婚)的手續太麻煩,外界的社會壓力(父母的看法等等)。
就好比小時候唸書的情形一樣,如果爸媽或老師拿著藤鞭逼著你唸書,把唐詩宋詞背起來,你會非常討厭唸書這回事。但是由於被父母或老師強迫著,你也就還是乖乖地念書吧。
但是如果你本身就很喜歡唐詩宋詞,不需要父母或老師、成績的壓力,就可以把書念好,也就會越來越喜歡唸書這件事情。
套用在愛情上來說,當你的奉獻式承諾越高時 (願意為對方付出,凡是以他為先等等),你會對這段關係的滿意度越高(當然也必需要他對這段關係的回報)。而當你的外界式束縛越高時(與他分手會導致失去一筆財產,父母對你們的分手有意見等等),你對這段的關係則會較不滿意,因為你有一種被迫留在這段關係裡的感覺。
太多的順理成章
多數的同居都是在漸進順序的過程中進行的,從一支牙刷的侵入,到半個衣櫥,半張床屬於他(她)的,許多情侶在同居之前也沒有任何的討論,沒有任何關於關係的進度,關係的未來等等的討論。在很多時候,同居“就這樣”自然地發生了(「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同居的哦,從開始的懶得回家,變成現在他不需要回家,這裡就他家的情況了」。)在這種模糊不清缺乏溝通的情況下,大家就會保持著自己的期望,想在關係中得到自己想要的。
或許有一方就會開始認定,同居就是邁向結婚的前提,而另外一方只認為同居就是為了省錢,省房租,又或者是不好意思把對方趕走而已。
當同居的時間越來越長,經濟上的不分離,生活上的習慣,因為外界式束縛越來越高,情侶就會越難分開。即使瞭解對方並不是最適合自己的人,但為了免除分手的麻煩,而繼續留在這段關係裡頭(對於利用同居來當作試婚的人,情況就更慘了)。同居爾後的順理成章地進入婚姻。外界式束縛承諾間接造成了,在結婚之後對於婚姻的不滿意。
婚姻的承諾-決定vs 滑行
然而如果情侶間的雙方,在決定要結婚之後再同居,同居效應就會消失不見了。決定了要結婚之後再同居的情侶們,和結婚後再住在一起的夫妻們的關係滿意度是相仿的,而沒有任何婚約的同居情侶,則是對關係滿意度最低的一組。
制定婚約是你決定了,要與這個人結婚,共度一生。而沒有婚約地同居,則比較是一種非刻意去決定地,慢慢地,循序漸進地,由周圍情況間接推進而滑行進去的事情(其他同樣的事件如:非計劃性的懷孕,非計劃性的性行為,分手,發現伴侶劈腿等等),這些狀況都會使外界式束縛增加,因為這些都不是你所決定的,不是你100%想要的,只是順理成章地去接受罷了。
這個觀察非常有趣,說明你決定的事情(譬如與這個人結婚),奉獻式承諾增加的同時,你會接受、珍惜並喜歡你所做的決定,對這段感情關係也滿意。如果,你是因為基於外界式束縛的關係,而順著情勢,接受擺在你面前的人生抉擇,你並不會就這樣100%接受這抉擇的全部,而討厭這個抉擇了。
而至於同居是好是壞,並不是個一面倒的問題。聰慧的你請自行判斷吧。
FACEBOOK紛絲留言版